自有品牌高级管理课程-五感一体的营销攻略

发布时间:2019-09-11 浏览次数:345

时间

9月5日

地点

上海徐汇区建国西路691号

美豪丽致酒店5楼

今日课程主题

自有品牌店内营销管理与策略组合 

在结束昨天的课程后,我们的学员在经过休息调整,又来迎接第二天的《中国自有品牌高级管理课程》,用最深情的态度迎接今天的学习与交流机会。

今天的课程,我们邀请到了实战经验丰富、零售前端运营专家、从事零售及消费品行业15年,曾服务过麦德龙、沃尔玛、Tesco、百事、费列罗、高露洁等众多零售商与品牌商的邱裕君老师分享“自有品牌店内的营销管理与策略组合”的专题课程。

课程一开始,邱老师对在座的学员抛出了,“把一头大象放入冰箱要几个步骤?”让现场的学员进行思考。学员们一脸疑惑,纷纷表示需要三步:开门→将大象放入冰箱→关门。

接着,邱老师继续提问,在这三步中能不能省去其中的一个步骤?全体学员们表示缺一不可。现场通过一位学员的购物情景模拟,将顾客的购物的流程分为,入店→通道→货架→品类→产品→购买。因此,自有品牌的店内营销也像大象放入冰箱,不过由三步变成六步。


营销可分为店内营销和品牌营销,因为自有品牌和一线品牌最大的区别在于预算费用,自有品牌需要通过最低成本达到最大的效果,因此我们把自有品牌的营销“战场”锁定在店内。

当购物者一旦踏入店内,店内营销就已经开始。这时候,可以运用营销的“五感”(视觉、听觉、嗅觉、味觉、触觉),对购买者进行“心理催眠”。

视觉:一般来说,购买者接触到的信息80%来自视觉,并且根据调研证实,购物者通过视觉效果会在9秒内做出购买决策。

因此,可以适当在店内的导视牌、门店布局图、门头、海报及产品包装中来加深客户对产品的印象。而视觉的主要感官来自于,色彩、光线、动静、大小、新奇感等6个方面,让购物者可以迅速对产品加深印象,激发购买欲。反之,如果没有这方面的露出或是做了不到位,反而会起到反效果,更会让购物者视而不见。

听觉:也被称为被动感官,声音的作用可以打造氛围,吸引注意,强化定位,传播信息。在茫茫的购物区,如果借助工具比如,促销解说员,吆喝,屏幕解说等,发出了你产品信息的声音,可以让你的自有品牌产品脱颖而出,吸引到购物者。

 

嗅觉:同样被称为被动感官,对于特定的商品属性,通过嗅觉的触发,可以让购物者激发出对产品的好奇心。烘焙类、熟食类、香薰等品类商品非常适合这样的方式。尤其在特定的时间,比如午餐时间,当香喷喷的烘焙产品让客户闻到,更能激发商品的购买渴望度。

味觉:对于一款全新的自有品牌商品,可以通过试吃、现场烹饪、赠品等方式让购买者直观的体验到该产品的优势,这样能通过味觉的比较,主动感受产品的优势,让产品本身更具说服力。

 

触觉:很多商品可以通过包装、触摸,开架试用等方式,让购买者通过实物触感试用,强化在该商品的优势。

 

目前,不少人认为电商将会取代店内营销,邱老师指出,电商只能给购买者带来视觉听觉的感受,而实体店内营销则通过视、听、嗅、味、触的“五感一体”模式。让购买者在店内购物时不要遗漏想要购买商品,尽量多买商品,而且购买贵的商品。

 

下午,邱老师指出,自有品牌忠诚度本质是价格的延伸,分享了自有品牌忠诚度建立流程,即意识→提醒→购买→印象→忠诚,重复购买产品后,对某个产品有了忠诚度后,购物者就会延伸购买其他自有品牌商品。

自有品牌的建立首先要从购物者研究入手,其次就是零售商战略,随后是业态战略,品类战略,自有品牌战略,自有品牌定位,最后是自有品牌营销。总而言之,在店内营销中,不是自有品牌的销售和毛利越高越好,而要关注整个品类的营销发展趋势。因为自有品牌的占比可以制衡品牌商品的价格。

最后,邱老师留给了学员关于自有品牌产品营销的实战练习,学员们也是通过各自的经验和这2天学到的知识进行"头脑风暴",互动式的讨论和分享。收获了大量关于自有品牌营销的知识点,圆满的结束了2天“中国自有品牌高级管理课程”的学习。


精彩预告:明天(9月6日,周五)上午,将会举办“2019 中国自有品牌评选——金星奖”评选活动新闻发布会。此次新闻发布会将首先发布“2018 中国零售商行业调研报告”,出席嘉宾还包括:企业代表、专家评审团成员以及相关政府部门代表。

 


上一篇:2019中国自有品牌评选(金星奖)” 新闻发布会 下一篇:《中国自有品牌评选》——报名方式正式上线
自有品牌馆
自有品牌亚洲展
  • Resource Integration 资源整合

  • Exclusive precision 独家精准

  • Industry event 行业盛会

  • Industry chain 全行业链

  • governmental support 政府支持

  • High-quality buyers 优质买家

主办单位:
支持单位:
合作媒体: